十多年來,為滿足國內蓬勃發展的不銹鋼產業需求,中國一直是鎳的凈進口國.
據國際不銹鋼論壇(ISSF)估計,中國去年不銹鋼產量為1,260萬噸.純鎳帶
這相當于全球產量的近40%.此外,中國產量還在以每年12%的速度增長,是推動全球不銹鋼產量年增長3%的主要力量.
不銹鋼種類繁多,不是所有的都需要鎳作為合金材料.但據ISSF,300系列不銹鋼仍是生產最普遍的品種,占2011年全球產量的58%.
因此照理說中國的鎳進口格局應該是頗為單一的,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.
**可流動的金屬**
以目前為例,中國既進口精煉鎳,同時也出口.2月出口跳增至4,800噸,韓國和新加坡是主要目的地.
雖然這不足以抵消12,200噸的進口量,但凈進口7,400噸是一年多以來至少月度水準.
從基本面看,這種反向的流動有些違背常理.尤其是鑒于鎳出口還須繳納15%的高額關稅,使之更加反常.
但與銅一樣,進口鎳的不只是中國的金屬使用方.工業貿易流動中還夾雜著受投機性流動,以及近期流行起來的金融流動,金屬被作為抵押品,用于在影子信貸市場獲得貸款.
正如銅那樣,"進口"的金屬可能只是輸入到上海的保稅區倉庫.由于在那里尚無須繳納中國的增值稅,可以將其再次運出中國而無需涉稅,因此具有流動性.
從金融角度而言,這樣做是否行得通,要看中國的"實際"需求,以及某一時點上國內外的套利價差情況.
這種"再出口"的前景正在令銅市不安,有越來越多的傳言稱銅貿易流向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逆轉.
而在鎳市場,這似乎已經在發生.
需要及時指出的是,盡管有關稅因素,但那些流入到中國的東西也可能會再度流出.
**需求改變**
但鎳也是一窺中國金屬進口狀況改變的更好的例子.
中國的鎳和銅等金屬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,這使其對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波動極度敏感.
當出現極端情況時,就像2007年那樣,當時倫敦金屬交易所(LME)鎳的價格CMNI3猛漲至每噸50,000美元以上,中國買家當然是轉而尋求應對之道.
以鎳為例,他們重新開發了這樣的流程:使用鎳礦來生產中間產品含鎳生鐵(NPI),并將其用于不銹鋼生產.
這個一開始是作為因應超高價格的短期權宜之計,卻演變成主要的生產趨勢.
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鎳市場的供需情況,去年在供應量中占了27萬噸,并建立了高底價以符合NPI的生產成本.
這當然也改變了中國的鎳進口狀況.鎳帶
2006年時自印尼進口的鎳礦僅有16.1萬噸.2007年則膨脹至630萬噸,去年則是2,560萬噸.這些鎳礦石是NPI生產流程所需的高質量金屬的主要來源.這也造成中國對精煉鎳及鎳鐵等其他形態的鎳的進口需求減少.
根據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(CICC)的估計,印尼鎳礦出口目前占全球原鎳供應的16%左右.
然中國鎳進口需求的轉變,使其與印尼政府的政策產生沖突,印尼政府希望不要再以低價值的方式出口礦產.
理論上,印尼對鎳礦等原礦出口禁令只在2014年才生效.但一個更早的截止日期是在今年5月,屆時有探勘許可但還沒有實際生產的礦業公司將不允許出口原礦.
針對這個嚴格的時間表是否可行,業內存在不少懷疑聲浪,且魔鬼藏在最終的細節中.例如對鎳礦等出口而言,究竟怎樣才算是有附加值?
但印尼政府限制原礦出口的決心是無庸置疑的,援引中金公司分析師的話,鑒于當地鎳礦開采業的規模,監管規則的改變會對鎳市造成重要的供應風險和價格風險.
此外,在應對外部供應威脅方面,中國龐大的不銹鋼產業可能總會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弱點.
至少,印尼礦業規定的改變將造成中國鎳貿易模式發生另一場大變動.
這種變動要么是轉戰別處,即中國買家轉而從菲律賓等國尋求替代供應,要么是中國公司與印尼礦商合作,在該國境內生產含鎳生鐵.
中國需要鎳進口,這是市場上不爭的事實,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改變.但中國鎳貿易流動就像是一場流動的饗宴,并且將持續如此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