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溶液配制: a) PVDF(或CMC)與溶劑NMP(或去離子水)的混合比例和稱量; b) 溶液的攪拌時間、攪拌頻率和次數(及溶液表面溫度); c) 溶液配制完成后,對溶液的檢驗:粘度(測試)\溶解程度(目測)及擱置時間; d) 負極:SBR+CMC溶液,攪拌時間和頻率。 2.活性物質: a) 稱量和混合時監控混合比例、數量是否正確; b) 球磨:正負極的球磨時間;球磨桶內瑪瑙珠與混料的比例;瑪瑙球中大球與小球的比例; c) 烘烤:烘烤溫度、時間的設置;烘烤完成后冷卻后測試溫度。 d) 活性物質與溶液的混合攪拌:攪拌方式、攪拌時間和頻率。 e) 過篩:過100目(或150目)分子篩。 f) 測試、檢驗: 對漿料、混料進行以下測試:固含量、粘度、混料細度、振實密度、漿料密度。 (二)涂布 1.集流體的首檢: a) 集流體規格(長寬厚)的確認; b) 集流體標準(實際)重量的確認; c) 集流體的親(疏)水性及外觀(有無碰傷、劃痕和破損)。 2.敷料量(標準值、上、下限值)的計算: a) 單面敷料量(以接近此標準的極片厚度確定單面厚度); b) 雙面敷料量(以最接近此標準的極片厚度確定雙面的極片厚度。) 3.漿料的確認:是否過稠(稀)\流動性好,是否有顆粒,氣泡過多,是否已干結. 4.極片效果: a) 比重(片厚)的確認; b) 外觀:有無劃線、斷帶、結料(滾輪或極片背面)是否積料過厚,是否有未干透或烤焦,有無露銅或異物顆粒; 5.裁片:規格確認有無毛刺,外觀檢驗。 (三)制片(前段): 1.壓片: a) 確認型號和該型號正、負極片的標準厚度; b) 高檔次極片壓片后(NO.1或NO.1及NO.2)的厚度、外觀有無變形、起泡、掉料、有無粘機、壓疊。 c) 極片的強度檢驗; 2.分片: a) 刀口規格、大片極片的規格(長寬)、外觀確認; b) 分出的小片寬度; c) 分出的小片有無毛刺、起皺、或裁斜、掉料(正)。 3.分檔稱片: a) 稱量有無錯分; b) 外觀檢驗:尺寸超差(極片尺寸、掉料、折痕、破損、浮料、未刮凈等)。 4.烘烤: a) 烤箱溫度、時間的設置; b) 放N2、抽真空的時間性效果(目測儀表)及時間間隔。 (四)制片后段: 1.鋁帶、鎳帶的長度、寬度、厚度的確認; 2.鋁帶、鎳帶的點焊牢固性; 3.膠紙必須按工藝要求的公差長度粘貼; 4.極片表面不能有粉塵。 (五)蓋帽 1.裁連接片:測量尺寸規格、檢查有無毛刺、壓傷; 2.清洗連接片:檢查連接片是否清洗干凈; 3.連接片退火:檢查有無用石墨粉覆蓋,烤爐溫度,放入取出時間; 4.組裝蓋帽:檢查各種配件是否與當日型號相符,裝配是否到位; 5.沖壓蓋帽:檢查沖壓高度及外觀; 6.全檢:對前工序員工自檢檢查的效果進行復核,防止不良品流入下一工序; 7.折連接片:檢查有無漏折、斷裂、有無折到位; 8.點蓋帽:檢查有無漏點、虛點、點穿; 9.全檢:對前工序員工自檢檢查的效果進行復核,防止不良品流入下一工序; 10.套套管:檢查尺寸、套管位置; 11.烘烤:烘烤溫度、時間、烘烤效果。 (六)卷繞 1.各型號的識別、隔膜紙、卷尺的規格、鋼(鋁)殼的卷繞注意事項; 2.結存極片的標識狀態; 3.點負極的牢固度(鋼、鋁殼);鋁殼正極的牢固性、負極的外觀; 4.絕緣墊片的放置; 5.折、壓合蓋帽(鋁殼)注意雜物外露和鋁殼外觀的維護; 6.定蓋工位:偏移度。 ?注意先下拉先生產。 (七)焊接 1.鋼、鋁殼電池焊接時注意沙孔; 2.焊接鋁殼的調試、焊接時抽查的測試; 3.檢漏工位; 4.打膠。 ?注意先下拉先生產。 (八)注液 1.各種型號注液量; 2.手套箱內的濕度和室內濕度; 3.電池水分測試及放氣和抽真空時間; 4.烘烤前電池在烤箱放置注意事項; 5.烘烤12小時后電池上下層換位; 6.電池注液前后的封口。 (九)檢測 1.分容、化成參數的設置; 2.化成時電解液流出員工有沒有及時擦掉; 3.監督生產部新員工的操作; 4.注液組下來的電芯上注液孔是否有膠紙脫落; 5.各種實驗電池是否明顯標識區分; 6.提前亮燈的點要查明原因; 7.爆炸后該點的校對; 8.鋼、鋁殼柜的區分; 9.封口時哪些型號要倒轉來擠壓 10.封口擠壓是否使鋁電芯變形; 11.封口后上否及時清洗; 12.夾具頭是否清潔,是否有銹蝕; 13.連接電腦的柜子爆炸后電壓的查詢,該點電壓電流曲線的情況匯的; 14.擱置、老化和封口區的環境溫濕度。 (十)包裝 1.對有的客戶抱怨過容量低的要加2分鐘容量; 2.對天宇這個客戶要控制尺寸的下限; 3.型號電池更改時是否清理整條拉,防止混料; 4.檢出的不良品是否用紅色周轉盒子裝,是否明顯標識; 5.訂單上有特別要求的是否得到員工的理解和執行; 6.噴碼內容是否正確,噴碼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確; 7.壓板和鉚釘上是否有膠; 8.檢測儀器是否在有效期內,防止失準儀器在線上使用 |